問:希望有人可以幫我查清明節的由來與祭拜方法 內容竟量詳細一點

答:

您好


清明節的由來


ANS:


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。''清明''最初指的是節氣。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,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,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,而''清明''就是其中之一,時間大約在''春分''之後,''穀雨''之前,換算成國曆,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。在(淮南子)一書中記載:''清明''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,也是''春分''後的第十五日,這時候萬物潔淨,空氣清新,風景明麗,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,所以叫做''清明'',正因為如此,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。作為節日的''清明''與作為節氣的''清明'',既有聯繫又有區別。從聯繫上來看,清明節是從''清明''這一個節氣演變而來的,在二十四個節氣中,只有''清明''和''冬至''兩個節氣演化為節日;從區別上看,節氣只是時序的標誌,而節日則包含有某種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。但是,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目的呢?根據(荊楚歲時記)中說: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,稱這一天叫做''寒食'',要禁火三日,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,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,往往沿續到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,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。


清明節的祭拜方式


ANS:


1.掛紙 

掛紙」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「壓墓紙」。掛紙時,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,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,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,而受到破壞。墓紙分為白色、紅色、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(紅黃藍白黑)兩類,現在則多用五色紙,其用意是蓋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。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,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,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,用草皮壓在墳上,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,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,還有血祭的象徵。


2.培墓


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,即「掛紙」及「培墓」。「培墓」也就是「掃墓」,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祭拜。一般俗信,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。因此,富有的人家年年「培墓」,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「培墓」外,其他則視情況而定。「培墓」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,將墳上的雜草清除,並加以培土整修,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,則必須用銀重新加以描寫,使其煥然一新。


祖墳整修完畢後,開始祭拜。祭拜時,在墓前供奉禮(三牲或五) 、金、壽金、燭等、或十二道菜蔬(如韭菜、魷魚、春、甜菜、甜芋、肉脯、蒿菜,蓮子、棗子、竹筍、豬腸、頭)和粿類(紅龜粿、鼠麴粿或草仔粿)及金、銀紙、往生錢、燭等;若是新墳,則必須供奉五(如豬頭、雞、鴨蛋、麵粿、紅龜粿),祭品擺好後,點香向后土(墳墓的守護神)祭拜,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,禮拜完畢,先燒金、壽金給后土,再燒銀紙等給祖靈,紙錢燒完後,在紙灰上灑酒(稱為奠酒),最後鳴炮禮成。


在收供品離開前,要將雞蛋、鴨蛋在墓碑上打碎,將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「脫殼」或「蟬蛻」,表示新陳代謝。從前,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,稱為「揖墓粿」(又稱粿、印墓粿),象徵「祖德流芳」。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、添丁生子或置產等,一定要培墓,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「姓氏燈」,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,不要熄火,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,沿途不可使其熄滅,一到家裡,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,相傳這種小燈,具有「添丁發財」的含義,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,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。


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,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,上香鞠躬,禮節簡單隆重。


檢視圖片



給您作為參考

 

參考資料相關資料彙整
  • 2008-09-25 05:47:45 補充

    抱歉!黃色部份的字不清楚,補充說明,請見諒

    但是,清明節是如何從節氣演變為節目的呢?根據(荊楚歲時記)中說:離冬至一百零五天有大風暴雨,稱這一天叫做''寒食'',要禁火三日,由於寒食節的日子與清明的日子相近,因此古人在寒食的活動,往往沿續到清明,久而久之,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,而到今天寒食節更已經被清明節所取代了



以上文章引用至此:https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608092307892

如有冒犯請誌留言版留言 會刪除

以下還有其他相關資訊 希望對您有幫助!!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vii054 的頭像
    vivii054

    清明節由來|清明節由來故事|清明節由來作文

    vivii0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