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的由來是什麼呢?
起源:
清明,是全年廿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,在春分後十五日,約當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。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,民國廿四年起,政府還明定清明為民族掃墓節,成為國定假日,以便掃墓祭祖。
然而,掃墓在清明節的發展史上,算是相當晚出的一個節日內容,一直要到宋朝,才成為清明的助主要活動,在這之前,清明是附屬於在寒食節(清明前一日)習俗中的一個活動,由於清明、寒食與陰曆三月上旬的上巳節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,彼此的習俗互相重疊、滲透,漸漸地不再有明顯的劃分,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。
中國人重視孝道,講求慎終追遠,表現於行動上的即是祭拜祖先,中國祭祀祖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,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、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,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,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。到了秦漢以後,貴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。相傳是由漢高組劉邦而有的掃墓習俗。
清明掃墓的傳說
相傳在秦朝的末年,漢高組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,在大戰了好幾回合後,劉邦終於取得天下。當他光榮返回自己的家鄉時,想到父母親的墳墓上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爭戰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了雜草,墓碑也東倒西歪,有的斷落、有的破裂,根本無法辯認墓碑上的文字。
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他的部下們也幫他翻遍了所有的墓碑,可是還是沒找著他父母親的墳墓,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,撕成許多的小碎片,緊緊的捏在手裡,然後向上蒼祈求說:「爹娘在天有靈,現在的風刮得那麼大,我將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而風都吹不動,就是爹娘的墳墓。」說完劉邦就把紙片拋向空中,果然有一小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任風怎麼吹都不會飛走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慕碑上模糊的文字,果然看到父母親的名字刻在上面,劉邦高興得不得了,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,而且從此以後,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。
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,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-「壓紙」。
http://www.godfair.org.tw/home/index.php?web=holidaylist&uid=27&page=0
清明節要準備哪些祭品去拜拜呢?
ANS:清明節祭掃祖墳必須準備菜飯(十一碗)、筷子、茶酒、香燭、牲醴、紅粿、紅龜粿、丁粿、黑豆米糕等糕點,以及春乾(類似魷魚的一種海鮮乾貨)等,燒香祭拜完後即燒刈金、大銀、小銀給祖先,並且撒許多小銀在墳上以供孤魂野鬼花用。墳墓通常都是由土地公看守,所祭拜的牲醴、糕點、春乾等,是要請土地公多多照顧祖墳,而撒小銀則是給孤魂野鬼的小費,請其不要來打擾祖先。墳墓上方及四周勿忘以小石壓佈一些「壓墓紙」(即掛紙),以示已修補祖墳之意。
請問清明節要吃的應景食品有哪些?
1.鼠麴粿
清明節在我傳統節日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。相傳在春秋時代,晉國有一名清官—介子推,因保護晉文公重耳,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,後來重耳終於回國當上國君,介子推也背著老母親隱居到綿山。晉文公感念介子推的恩德,為找其蹤影,有人獻計放火燒山,結果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已燒死,同時在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寫著:
割肉奉君盡丹心,但願主公常清明。
柳下做鬼終不見,強似伴君作諫臣。
倘若主公心有我,憶我之時常自省。
臣在九泉心無愧,勤政清明復清明。
晉文公傷心之餘,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,就將這天定為「寒食節」,下令全國禁用火,寒食一日。從此歷經東漢、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一直奉行寒食的食俗。宋朝的清明節食品,民俗中也會自製一種燕子形狀的麵食—棗錮飛燕,傳說是從前用來祭拜介子推的祭品。
杭州人在寒食節裡則流行吃「青白團子」,是一種在糯米中加入雀麥草汁混合而成的食品,餡料口味甚多,棗泥、豆沙、肉醬等等均有,很類似閩南地區的「鼠麴粿」,這是一種用鼠麴草和糯米加工製成的粿皮,裡面包著各式各樣口味的餡料,通常是紅豆、花生、菜脯米、酸菜、蘿蔔絲等,以芭蕉葉或竹葉為底,蒸熟後帶有竹葉的清香,特別好吃。另外還有一種「紅龜粿」,紅色的粿皮上印有龜殼圖樣,也是清明節普遍的祭品。
2.春捲
參考資料塵緣
留言列表